作为一个老师,我们经常会对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,或者学习目标不正确而感到头痛。我们为此有时会恼火地斥责他们——“你以为你是在帮我读书啊?”
可事实却常常就是这样吊诡——在许多时候,不少孩子还真的就觉得在为他们的老师读书。所以想起说这个话题,是因为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些学习的变故之后,数学成绩由好转差,在问及其理由时,竟振振有词地说:我不喜欢现在这个老师!我当时真的很想斥问她是否在为她的老师读书,可我到底还是憋住了。于是她继续给我讲她的“理由”——她原来的老师是如何样的漂亮,课又讲得怎样的生动引人;而现在这个老师又是如何只顾自己讲课,不与学生交流互动,还如何不讲个人卫生,浓重的体味怎样让人受不了等等。
这又让想起了曾经亲历的事情:一个据说教学很优秀的老师,到了现在的学校后,竟然和学生在课堂上搞到了几乎对立的地步了。一问原因,老师说学生们不听他的课,学生们找了老师一大堆的毛病:又是上课经常说粗话,又是抽烟,还随地吐痰等等。这个老师来自乡下,也许在那时那地,这些“习惯”甚至简直都不算什么大不了的毛病,可如今进了城了,孩子们的品位也高了,眼光也变得更挑剔起来了。我也想起了自己的一位有着随地吐痰陋习的化学老师,虽然已经过去多年,但现在想起来的确没有多少好印象。
当孩子真的觉得他(她)在为你读书的时候,你应该明白——古人那句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并非全无道理——虽然现在的你在教学中未必传授的全是甚至主要不是你自己的“道”。一个孩子如果不能亲近他(她)的老师,教育教学的效果是肯定要大打折扣的。所以,如何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,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我并不认为一个老师应该无原则地和学生“打成一片”,有时候让学生适当有一点敬畏感也是必要的,但起码要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,值得信任的人,必须尊重的人。那么,我们究竟应该注意些什么呢?
首先,要有爱心和责任心。在我看来,这是一个比学科知识、教学素养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前提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教学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技巧,甚至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。如果你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你对他(她)的关心,你对他(她)的爱,并且觉得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,一个负责的老师,即使他们并不亲近你,也起码会从心底里觉得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。
其次,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。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,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。老师不能总是高高在上,摆出一付师道尊严的架子。要想让学生亲近你,平等的、朋友的、主动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。不只是我们需要了解学生,有时候这种交流和沟通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们。有时学生之所以不能接纳我们,和他们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,不能理解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有很大的关系。都说“理解万岁”,但任何层次的理解都离不开沟通和交流,任何理解又都是双向的。只有老师能够充分理解学生,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;也只能学生理解了老师,才能够更好地接纳老师。
再次,要关注细节。不能一说“为人师表”就认为是在上纲上线。都说“细节决定成败”,作为老师,要时常关注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,尽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精致的人,一个有品位的人。当然,如果能够幽默风趣一点,那更是孩子们所乐见和喜欢的。不论是纪律、学习,还是做人,我们都要尽可能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。既不要让学生觉得你差劲、没品位,也不要让学生觉得你摆谱、装样。
肯定地说,这种为老师读书的学习态度是不值得也不能够提倡的,但它却又是一种客观存在,作为老师,我们不能埋怨,不能指责,也不能一味地说教,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、理解孩子,亲近孩子,努力改变自己,放下身段,和学生做朋友。
改变学生对老师的态度,常常也就改变了他们学习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