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崇德:心理健康教育路一定要走正
“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极不科学、极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。他们的思维逻辑是,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,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。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,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,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。正如中央有关文件所指出的,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,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,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,其次才是针对极个别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防治和矫正。”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如是说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,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。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,但是,现在确实存在一种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的倾向,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“身价”。对此,林崇德说:“这种做法坚决要不得,这会造成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,也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。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: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;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、生活、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,要求咨询和辅导,他们要求健康是主流。”他强调,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教育模式,而不能是医学模式或医疗模式。有的学校建的心理咨询室,就像医务室;咨询老师穿着白大褂,就像医生,这样,哪个学生还敢来找你!”
“从教育模式出发,学校的心理咨询重点是发展性咨询,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。”林崇德说。关于发展性咨询,林崇德阐述了四点:一是需要咨询。引导学生有正确的社会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,解决学生中无理想、无动力、无兴趣的问题;二是成长咨询。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,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,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;三是成功咨询。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取学业和成才的成功,在这里,老师不能简单地凭“智商”取人,要看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;四是创新咨询。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、有创造性的人才。
针对目前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“心理学教育”的现象,林崇德指出:“必须要克服这种现象,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”据对近年学生咨询问题的统计分析,占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,咨询这个问题的人数占咨询总人数的42%多;第二位的是学习问题,人数占27%多。第三位的是自我问题,人数占20%;其他问题占10%左右。林崇德强调,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人际交往、学习、自我这三方面进行。”他提出,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。在小学,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;在初中,应以活动和体验为主;在高中,应以体验和调试为主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,但它不同于那些普通文化课程,绝对不能考试。针对有的地方不在师资建设等方面下工夫而热衷于编写教材的做法,林崇德说:“这是急功近利的行为,是不严肃的。只看过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,就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,这是不行的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教材编写、使用审查制度。”
最近,有的地方提出,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。林崇德坚决反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,他说:“有条件上,没有条件不上。”他进一步说,连群众温饱都不能解决,学生书本费、杂费都交不起的地方,你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?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分类实施,切忌一哄而起。